线种安全感
可究竟什么是“安全感”?缺乏“安全感”有什么影响?父母又如何培养小孩子的“安全感”?
2008年,心理学家林紫在MSN签名里写下:“培养小孩子内在的安全感,是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缺乏安全感是很多人的困扰,他们害怕受伤,牢牢地抓住一些东西,唯恐失去,却总是和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失之交臂;
他们渴望信任与安全,却从不信任别人,内心深处无法跟任何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随后几年,林紫老师就这一个话题开了数百场讲座,讲给数十万家长听,每一场都有很多人悄然落泪。
作为心理咨询师,林紫老师在保护好来访者隐私的前提下,将他们的故事加工处理,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梳理一遍,写出《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有父母读者留言:“这本书不传递焦虑,不说教,让你看到希望,感受人生不完美但可以很完整。”
“让你在带孩子的时候不过分解读安全感,让你的感觉触角重新有了作用,启发你感受自己、爱自己、解放自己、成为自己。”
父母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感,便如同给孩子穿上“护身甲”,让孩子勇往向前,畅然体验人生的精彩。
曾有一位30出头,长相清秀的女子,因无法走入健康的婚姻,前来咨询林紫老师。
当林紫老师倒水给她时,她惶恐地把手藏在身后,擦了又擦才伸出来——修长秀气的双手,可指甲缝里满是泥土。
当她进行动物活体解剖时,她眼前浮现的是母亲的脸,想象母亲痛苦扭曲的样子,她有一种快感,同时又非常地痛苦和憎恨自己。
她出生不久后,父母关系开始变得紧张,母亲认为是她的到来导致的,心中怨恨她,经常随意把她交给别人代管,一度想把她送人。
她内心极度渴望爱,却不相信自身会得到爱,没有朋友,不敢建立亲密关系,常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解剖活生生的动物。
久而久之,他们产生“我没有价值、我不配被爱”等错误信念,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不安全感。
心理学中,幼儿期的依恋模式决定一个人对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的认知,并深刻影响这成年后的人际和亲密关系,某一些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一生的生命品质。
正如《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一书中写道:一份安全型依恋关系,是孩子建立好内在安全感最重要的基础。
虽然妈妈对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但孩子的其他主要照顾者要尽可能保持稳定,少更换,家人之间要互相包容和接纳。
父母需要情绪稳定、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及时回应。
第一类妈妈:总是担心孩子受伤,看到孩子摔倒,本能地高呼:“天啊,我的宝贝!快让妈妈看看摔到哪里了?”
第二类妈妈:对孩子有些严厉,她期望孩子能不出差错,非常顺利地成长,她通常的反应是:“这么大了,路都走不好!”
第三类妈妈:第一反应是对孩子以外的事物产生评价,对孩子情感情绪却很冷漠,她可能会吼:“你看你!刚洗的衣服又弄脏了!你自己洗!”
第四类妈妈:是先仔仔细细地观察孩子有没有用受伤,鼓励的眼神看着孩子,待孩子重新站可能回帮助孩子拍拍衣服,若孩子收到惊吓,会温柔地安抚孩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很可能忘记很多细小琐事,可这些事情所产生的情绪性记忆却会长久地影响着孩子,甚至会决定他们成为父母的样子。
这类爸妈很不希望成为妈妈的样子,可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又不知不觉地复制了妈妈的样子。
有5%左右的爸妈用很多正向温暖的词描述:安定、幸福、可依赖、信任、亲情、责任、和蔼……
这类爸妈对生活、伴侣关系、孩子的满意度都比较高,虽偶尔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但依旧对自己和孩子充满信心。
正如林紫老师所强调的:“决定一个人一生幸福与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伴随事件所产生的情绪性记忆。”
与父母相处时情绪性记忆,如同一个烙印,深深地刻在孩子心灵中,影响着孩子一生的走向。
父母感觉到被孩子的某一表现或行为激怒时,很可能是当下的场景引发了童年不愉快的记忆。
父母帮助孩子积累孩子的情绪体验,帮他们在负性事件中产生正向的情绪性记忆。
面对孩子的求助,哪怕只是一个平和温暖的“嗯”,也会成为孩子某些艰难时刻的支撑力量。
她一会儿要妈抱,一会儿要妈妈唱“小时候的歌”,一会儿要软软的枕头和小时候的玩具。
于是,她抱着圆子轻柔地唱起儿歌,跟圆子讲自己小时候换牙的经历,肯定地告诉她换牙出点血“不会死”。
接着,她郑重地举行一个小仪式:将掉下的乳牙消毒,用棉花和锡箔包好,放到牙盒里,写上这颗牙萌出和掉落的时间。
当孩子经历“头一次”时,父母给予有效的支持和引导,不仅能保护好孩子身心发展节奏,还能帮他们心底生出勇气来面对成长。
勇气是孩子相信自身是有力量的,是孩子经历困难后的复原力,是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敬畏之心。
1、和孩子谈谈心,可以问问孩子觉得谁是最关心他的人,可以跟孩子探讨:“有没有经历过爸爸和妈妈不知道的困难和挫折?这些时候你都是怎么过来的呢?”
2、和孩子一起制定能力提升计划,并协助孩子一小步一小步地达成,让孩子不断获得小小的成就感,积累勇气。
3、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观念,与孩子开展“表扬与自我表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游戏,养成孩子“宠辱不惊”的心态。
《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封底上写道:“父母要做的,是相信孩子的生命力、陪伴他们,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有自己的力量去面对人生。”
那些充满安全感的孩子,有着良好的自我认同,轻松自在,始终坚信自己的价值。
他们悦纳自己的能与不能,顺境中不自傲,敢于探索;逆境中不自贬,敢于主动求助。
作者 紫莲海燕,沉醉于阅读、码字,勇于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深信“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