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油茶拓新路 增收好致富
春意融融,走进福安市范坑乡墩头村,群山抱绿,油茶林涌动,油农穿梭其间忙着除草、修枝等管护工作。“去年油茶果有价,鲜果每公斤3.6元,晒干成油茶籽出售,每公斤市价近20元。”现年56岁的墩头村油农郑秀堂忙得不亦乐乎。
郑老汉种植油茶30多年,他坦言,此前对油茶不够重视,基本是任其生长,甚至还砍了2亩多的油茶林用于种植茶叶等作物。近年来,随着政策补贴力度加大和油茶产业发展向好,他又复垦了2.5亩油茶林。“油茶好管理,只要稍微花点时间,年年有果采,有得种。”笑意、憧憬写在郑秀堂脸上。
作为“中国油茶之乡”,福安现有油茶面积11.88万亩,年产油茶油1000多吨,是我省油茶主产区,范坑乡油茶产业更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绿色油库”。近年来,福安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新品种、借力科研院所推动油茶精深加工等方式,推动油茶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中破题。
“鸡鸣一声,两省三县相闻。”位于福安北部的范坑乡偏远落后,素有福安“西伯利亚”之称。但翻开她的油茶发展史,昔日荣光拂卷而来。
墩头村党群服务中心内挂有一面1979年颁发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锦旗,锦旗背后是墩头妇女油茶耕山队的青春和荣耀。
墩头村地处泰顺、柘荣、福安三县市交界处,海拔高、生态好,出产的油茶品质在十里八乡有口皆碑。“当时每家每户都种油茶,全村油茶面积4800多亩。1957年,村里油茶亩产量达12.6公斤,创造了全国产油区最高纪录。”说起这段历史,墩头村党支部书记王用水颇为自豪,1958年,村老书记郑红和赴北京参加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并领回了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的“绿色油库”奖状和锦旗。
墩头村“绿色油库”的美名由此传开。到上世纪70年代,墩头村承担起全省油茶良种选育、技术推广等任务,红火的发展激发了村里生产积极性。1977年,墩头村组织40多名妇女成立妇女油茶耕山队。
“19岁加入耕山队,队员都是村里未出嫁的姑娘和刚过门的新媳妇,大家年龄相仿,合得来。”墩头村外来媳妇王立莲介绍。由于人缘好、干活勤快,王立莲被选为耕山队副队长,“每天7点前,我就召集队员准时上岗,选育油茶新品种、耕山、栽种油茶,我们干起活来一点不比男的差。”
经过两年努力,“妇女油茶耕山队”成功选育出“闽43”“闽48”“闽60”等油茶优良品种,开垦荒山300多亩,并掌握了油茶高接换冠等油茶低产林改造关键技术。
1979年,墩头村妇女油茶耕山队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成为当时全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村级单位,写下了墩头村油茶发展的又一页辉煌。“获得荣誉后,队员干劲更足了,还把周边村荒废的200多亩油茶林重新复垦。”王立莲回忆道。
墩头妇女油茶耕山队的故事印证了福安油茶辉煌发展历史。据了解,福安油茶种植历史已有400多年,1988年至1995年,国家林业部及省油茶低产林改造一、二期工程建设项目连续8年落户福安,油茶平均亩产油量提升至13.6公斤;2013年,福安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福安油茶油”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范坑乡全面推开,田地、山林经营权落实到户,加之油茶树龄老化、经营管理粗放,家庭作坊式加工的油茶油难成气候,范坑乡油茶产业日渐低迷。
彼时,茶叶、太子参等农作物种植开始在范坑乡盛行。“90年代,50公斤油茶油只卖300多元,50公斤茶叶能卖600多元,种植油茶一年到头赚不到钱。”郑秀堂说,村里油茶要么荒在山间无人打理,要么砍掉改种其他作物。
作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油茶在南方地区素有“油王”美誉。近年来,随着橄榄油等高端食用油产品步入寻常百姓家,价格看涨,营养价值与橄榄油不分伯仲的山茶油产业再起波澜。
针对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福安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快速推进油茶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十条措施》,提出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培养和训练、品牌培育等政策扶持;利用省级油茶项目补助资金和本级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1000多万元,新种油茶1000多亩,复垦、改造油茶低产林1.1万亩,油茶幼林抚育2万亩;对新造油茶林每亩补助1200元,改造油茶低产林每亩补助300元。
产业发展势头向好、政策利好,慢慢的变多的油农重拾油茶产业,福安因势利导,引导油农成立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打破以往油茶种植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抱团发展,目前全市已组建合作社46家。
“油茶面积700多亩,今年采摘鲜果400多吨;油茶林下套种茶叶120多亩,收入24万多元。全村户均增收1.3万多元。”盘点今年的油茶增收账,上白石镇不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兴禄笑意连连。
“此前种植油茶大家都靠经验,技术不一、质量不齐,收成也各有高低。”林兴禄说,村里通过成立合作社,引种新品种、提供技术指导,让油茶成为真正的“致富果”。据介绍,不老村油茶林未改造复垦前,亩产油茶油10公斤,亩收入约1200元;改造后的油茶林,亩产油茶油可达17.5公斤,亩收入约2400元。
食用山茶籽油、化妆品、洗发水……在福建省泊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内,各种利用油茶油精制的衍生品整齐陈列。“通过精深加工,我们已研发出30多款油茶油衍生品,与传统售卖油茶油相比,精深加工让油茶油价值翻倍式增长。”公司CEO李贵明介绍。
作为土生土长的范坑乡马冈村村民,李贵明对家乡油茶产业有着深厚的情结。在他的记忆里,每逢丰收季节,村民们忙碌于油茶林后,总会带回一框框饱满油茶鲜果,晒果、挑果,待到村中榨油坊一开工,整村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独特的茶油香。“年轻人大量外出导致马冈村中大面积油茶林被闲置,仅剩上了年纪的老油农坚守着。”李贵明感慨道。
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事药材行业的李贵明萌生了开拓家乡油茶新市场的想法。“油茶籽可用来榨油,茶籽壳可做压制木炭,压榨过后的茶籽饼,还可以生产日化用品和肥料。”在李贵明看来,油茶全身都是宝。
“长期以来,油茶油生产主要以农户自产自给为主,部分用于原油销售,以固定型需求和企业合作为主。”李贵明说,但很多油茶加工公司仍属于作坊式生产,榨油坊设备落后,油茶提炼率不高,加之油茶产业链精深加工不足,导致油茶种植经济效益仍旧偏低。
2011年,李贵明创办了福建省泊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并建起3000多亩油茶林基地,为产品研发备足原材料。近年来,随着油茶油市场需求逐年提升,李贵明抓住市场拓展机遇,开发“山茶籽油”等系列新产品,销往北上广深等地,公司年产值达800多万元。
发展精深加工产品,补强产业短板成为福安油茶加工公司共同选择。目前,当地已有油茶加工公司6家,主要生产油茶精制油、胶囊、皂素等系列新产品,设计加工能力达3000多吨,年产值超1.6亿元。
“每款油茶油产品面市背后都是大量的科研投入,这无疑增加了公司运营成本。”福建明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良杰介绍,为强化科研支持保障,企业与福建省农技协、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达成合作,研发了美容护肤、洗发露等产品,投放市场后均获得不错的销量。
为让油茶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福安与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通过成立专家工作站,建立联络机制,推动油茶油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连续3年举办油茶文化节,建设“绿色油库”记忆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旅项目,进一步擦亮油茶品牌。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推动、科技带动,在种好油茶的同时,推动油茶一产‘接二连三’,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中实现新突破,助力乡村振兴。”福安市林业局林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长义表示。(陈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