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机“孵”出“小鸡”--安陆粮机产业集群调查
首页湖北日报日报关注老机“孵”出“小鸡”--安陆粮机产业集群调查(2005-04-2507:26:24)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周芳通讯员刘家连曾红军编者按在“一主三化”思路的引领下,我省县域经济蒸蒸日上。其中一个亮点是,一批产业集群崭露头角,支撑起一片片富有竞争力的板块经济。本报记者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县市产业群做出详细的调查、分析,但愿能给各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10年前,安陆市的经济版图上只有一家粮食机械企业———安陆粮机厂。而今,在老粮机厂的周围,永祥、碧山、天星、天明等25家粮机及配套企业茁壮成长,托起了一个年出售的收益达2.5亿元的粮机产业板块,块头是老粮机高峰时期的8倍多。有人说,这是老粮机“孵”出的25只“小鸡”;也有人说,集群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两头在外”的粮机产业如何在安陆、一个并不具备粮机生产资源禀赋的地方聚集?
经济学家把产业集群比喻成森林,关键性企业则是第一粒树种,一旦入土,就有可能长出一片森林。精明的安陆人也不曾想到,上世纪60年代因历史原因由上海迁往安陆的粮机厂,会成为这一粒树种。计划经济年代,老粮机曾撑起安陆工业的半壁江山,它生产的东方红牌粮机在东南亚享有盛誉。但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家红火的国有企业渐渐衰落。令人欣喜的是,老国企沉淀数年的人才资源、技术力量、品牌优势并没有随企业的衰落而丢失,却接连“孵”出一批新粮机企业。1995年,老粮机的技术员王勇强辞职单干,他利用在老厂工作期间积累的经验,掘到“第一桶金”。1998年,他组建永祥粮机,以股份制的形式从老粮机一下子吸引来10多名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骨干,公司迅速壮大。眼下,永祥已成为安陆粮机产业中的龙头老大,去年出售的收益8647万元。“如果离开安陆,创业初期就很难利用老粮机的资源优势,起步会比现在难。”永祥公司副总魏新北坦言。“我们都是老粮机人!”在安陆碧山粮机的办公室,熊斌、张文国两位副总异口同声地和记者说。和永祥一样,碧山的骨干也来自老粮机,其中法人代表柯定尘是老粮机的销售科长,总工程师林四环是老粮机的总工。安陆市经贸局副局长王东海做了统计,新生粮机及配套企业的职工中,70%来自老粮机。“老粮机就像一只老母鸡,孵出一群小鸡。”王东海笑言。谁能轻视这群“小鸡”?它们已占据全国粮机市场的1/4,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常说“同行是冤家”,然而“冤家聚头”的产业集聚效应,却令安陆的粮机产业越做越大。“刚开始,多数企业都生产中低档粮机,趋同现象严重,彼此之间曾经不惜压价抢客户、偷工减料、甚至以次充好,最后大家都难赚钱。”王东海说。“窝里斗”不如“抱团”经营,残酷的市场之间的竞争让安陆粮机摸索出新的“生存之道”: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链,找寻各自的主攻方向。“我们2002年从国外引进大米抛光机,转型生产中高档设备,目前正在研发光电一体化的新产品。”永祥公司的魏新北感叹,多亏了那些聚集在眼前的竞争对手,逼得企业不停地改进革新。碧山公司的熊斌也说:“我们正在研发棕榈油提炼设备,准备碾米机、榨油机两条腿走路。”王东海介绍,目前安陆粮机企业每年开发新品种10多个,产品涉及碾米、面粉、榨油、饲料加工等六大系列,从15吨到100吨的米机、从8吨到160吨的油机,要啥有啥。集群给公司能够带来创新的动力,也为企业赢得外部经济效应。魏新北说,粮机企业集群内已形成一个开放式的信息网络,大家都是熟人,厂子离得那么近,市场、新产品、新技术信息想保密也难,这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永祥的大米抛光机推出才一个月,集群内就有10多家企业蜂拥模仿。对此,魏新北却并不气恼。他解释,先行者的成就在促进后进者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激活了整个产业。围绕安陆粮机,铸造厂、包装厂、油漆厂,一批配套企业正迅速崛起。“以往非要去江浙采购配件,现在部分配件安陆就能买到,采购成本降低。”安陆东方红粮机副总叶绍华说。王东海统计,在安陆,资产过500万元的粮机配套企业已有11家。
缺人才、少资金,也许是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面临的共同难题。经过十来年的发展,老粮机的人才、技术资源已被开掘殆尽,新粮机企业亟需新鲜血液补充。现实却有些让人无奈。永祥公司多次到武汉招聘工程师,对方一听说企业在安陆,转头就走;前年好不容易招了一个外贸专业的大学生,公司开出2000多元的月薪,外加提成,没想到那名大学生上了一天班就辞职回了武汉。碧山公司专门为外地人才修了一栋漂亮的公寓楼,效果也不理想。“两个大学生不到一年就走了。”熊斌惋惜不已。为吸引人才,永祥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在上海成立了产品研制中心。此外,资金不足、融资难也制约着产业的壮大。粮机产业面临的发展瓶颈已引起安陆市委、市政府的格外的重视。市长蔡国斌说,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市场行为,但当产业高质量发展遇到难题,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难以有效配置资源时,政府有责任加以引导扶持。为此,安陆市经贸局专门成立了粮机产业办公室,带领企业有序竞争;市政府引进一家职业技术学校,为粮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成立粮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用于产业项目建设、技术改造和人才引进,最高奖励可达50万元;拉长产业链,引进公司制作粮食种植机械。“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粮机第一城,让安陆粮机占领70%以上的国内市场。”蔡国斌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