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岳阳市农业机械化走过了50多年艰难曲折的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省考核农机化发展十项指标显示:2002年末,我市农机总动力由1949年的40马力,发展到拥有368万多千瓦,平均每亩地有机械0.66千瓦;联合收割机发展到2000多台,占全省保有量的三分之一,机收面积280多千公顷;机械植保面积144千公顷,后三项指标居全省第一位。水田耕整机保有量达10万多台、排灌机械达 65万多台,居全省第二位。机耕面积完成390千公顷,农副产品加工量达500多万吨,农机运输量达13亿多吨公里,农机经营服务总值达25亿多元,居全省第三位。机播机插面积1千公顷,均进入前四名,已成为全省农机大市。
在旧中国,岳阳农机事业基础十分薄弱,基本上没有什么机械。到1949年,全市境内仅仅留下三家凋敝的米厂,有几台陈旧的碾米机械,可谓一穷二白。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始发展农机事业。50年代初,党中央发出号召: “在大力增补旧式农具的同时,积极着手推广新式畜力农具。”从此开始农具改进、改良,农机化事业揭开了崭新的一页。1949—1957年,由于农民的经济力量还很薄弱,推广新式农具主要采取出租的方式,以促进组织起来的农民发展生产。随1977年,从岳阳县毛田区农机站开出的拖拉机车队着条件的改善,采取了租、赁、卖相结合的办法,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各级党组织在人民银行设立农具贷款科目,发放贷款,帮助贫困农民购置农具,配购农业机械。当时农业机械数量不多,动力机械开始以煤气机为主,其间发展部分蒸气机,后被柴油机取代,工作机械以排灌机械为主,也有少量加工机械,拖拉机主要是做垦荒作业。 1956年3月,省农业厅在岳阳县广兴洲建立湖南省岳阳拖拉机站,这是建国后第一个区域性国营拖拉机站。并以此为契机,各县人民政府建立建设科分管农业机械。1957年各县成立了水利局,内设抽水机分站主管排灌机械,农业局分管拖拉机和农具改革推广,为发展农机化事业打下基础。当年冬,省政府派章伯森带领 10多人,在平江县瓮江乡办农具改革试点,推动了境内农具改革运动,农业机械也得到了初步发展。农机总动力慢慢地发展到3600马力、拉开了岳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序幕。
1958—1965年,境内农机化事业经历“”及三年调整,虽几经周折,但仍得到较大发展。1958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为解决劳力的不足,境内深入开展了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持续到1960年。1958年6月,省委成立农具改革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领导全省农具改革运动。地委和各县委相继成立对口机构。接着召开了全区农业技术革新工作者代表大会,并举办全区技术革新展览会。当年7月13日,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迅速在农村开展农具改革运动的指示》,组织农民大力推行农具改革运动。当时全区推行了双轮双铧犁、十行谷物播种机、双行棉花播种机、改良水田犁、畜力脱粒机、人力打稻机等6种新式农具,农户反映良好。境内农具实行改进的有滚珠轴承、深耕犁、快速割禾器、划行器、改良风车、新式步犁、绿肥开沟犁等7种改良农具。三年农具改革运动,显示了群众的高度智慧,不少群众性的发明创造,曾长期在农村普遍的使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959年9月,国家成立农业机械部,加强农机行业的领导与管理,加快新产品研究开发步伐。当年11月,毛主席发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伟大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格外的重视,先后两次召开了全区规模较大的农机化工作会议,提出“农业机械以小型为主,购置以集体经济为主”,从此农业机械开始实行“民办公助” 的原则,积极开发新产品。年底,各地相继成立农业机械局,次年初成立农机研究所以及农机修造厂。1964年11月,成立岳阳专员公署农业机械管理局,负责全区农机化的管理工作。上世纪60年代,境内重点发展机电排灌设备,解决水利问题,组织湖区电排大会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还组织农具厂生产农民迫切地需要的水船、水车等中小型农具,以保证农业生产要。在山区兴建了一批水轮泵站。:1966年9月28日,国务院在平江县召开全国水轮泵推广现场会,谭震林副总理到会并作重要讲话,给平江的小水电建设很大鼓励和支持,为后来解决平江县成为全国1OO个农机电气化试点,打下了基础。伴随着每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几乎都有一次农机化工作会议,党和国家增加了对农机化事业的投入。境内在大力解决水利问题的同时,粮、棉、茶加工机械,耕作机械,农村短途运输机械也获得新的发展。到1978年,农机总动力平均每年以17.7%速度递增,年末发展到80.83万马力,比“文革”前增长6.8倍,其中集体所有的农机动力占总动力的83%,增强了农业的物资技术基础,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保证了农业的稳定高产。
进人80年代,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全市农机化事业迅速崛起,在经营、管理、服务体制等方面开始做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进人一个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前进的新阶段,加快了农机事业向前发展。
经营模式由独家买卖向多家并存转变。过去,农业机械供应,由政府农业部门计划分配,商业部门组织供应。后来由农机物资部门逐级上报计划,所有农业机械、配件、工具等,由农机总公司实行专营,独家买卖。随着三中全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农机经营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国家、集体、农民个体和合作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户营为主的新体制,农民开始步入到自主经营农业机械的行列。企业扩大自主权,初步实现产销见面,农机经营出现了新局面。市县两级农机公司,按农民需要组织供应,扩大销售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户营农业机械发展很快,经营效益好,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一种途径。农民对农机需求的增大,促进了生产性消费,拉动了农机市场。“九五”期间,全市农机投入每年以6000万元以上的速度增长。
农用柴油由计划分配向市场供应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农机用油直接由省农业厅和省石油公司分配指标,岳阳石油站直接供应。上世纪60年代,农机用油实行计划管理,切块包干,定量供应,超过不补,保证了农机作业重点项目和抗灾用油的需要;进入80年代,农用柴油由省戴帽下达指标,地县农机主管部门负责分配;90年代,全市农用柴油分配、管理得到一定的改善,县乡两级农机部门兴办加油站达156个,年供油量2万吨以上。直到1994年6月底,国家取消农用柴油计划指标,全部改为市场行情报价。从此,农机部门突破计划经济分配模式,建立起适应市场需要的农机发展路子,立足市场求发展,形成一种“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新的油料经营机制。
服务领域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各地以“农机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为目标,建立了农机作业服务企业、租赁公司、服务中心等260个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逐步实现经营服务由自购、自用向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转变。目前,全市农机服务从业人员发展到5万多人,农机田间作业服务队、机械配件供应站、农机修配点和专业方面技术培训等服务项目已形成规模,平均年服务收入上亿元。岳阳县中洲乡部分农民于1999年自筹资金150万元,购置28台联合收割机,从事稻、麦、油等农作物收割服务,在完成本地收割任务后,还组成作业队赴河南、河北等省进行跨区作业,年服务收入 150多万兀。
随着农业机械的迅速发展,抗灾能力逐渐增强,农机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农机服务在防灾、抗灾、救灾和减轻灾害损失中发挥了巨大威力。1998— 1999年的“双抢”期间,接连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各级农机党组织一方面出动20多万台农业机械参与抗洪抢险,另一方面组织水田耕整机、动力打稻机、联合收割机等47万多台(套)农机具投入“双抢”,做到了抗灾、生产两不误。2000年夏季,出现了特大干旱,市农机局党组织先后组织各县市区乡镇 815支农机抗旱服务队下乡村,出动38万多台提灌机具,调运柴油、机油近2万吨,投入抗旱前线万亩农作物抽水灌溉的面积达 78%,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
坚持改革创新,提高了农机整体水平。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0%,居全省第一。农机总量增长较快,农机种类齐全,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共 205万多台(套),农业机械化装备农业在全省是十分天下有其一,它担负着农业生产70%左右的劳动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广大农民开始逐步从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强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现在是“机械下了田,耕田不用牛,插田不弯腰,收割不用镰”。据2002年初步统计,全市已有37万多农业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地做文章,转入了第二、三产业;有45万多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共计达82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
1998年1月《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要在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岳阳市农机系统坚持“培训、示范、推广、服务”的指导思想,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机化的迅猛发展,驶入了全省农机发展的“快车道”。
培训技术人才。市农机局党组从上世纪80年代起,组织全市各县农机校及培训班,用领导、科技人员、农民“三结合”的办法,培训出一部分土生土长的农机技术人才16万余人,平均每个村有农机技术能手50人。汨罗市农民陈瑞生通过培训,经过12年反复研制,终于试制成功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参加省、市收割机比试后受到好评,投入批量生产,成为全省有名的“土专家”。随着农村以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耕牛不足的问题引起了科技人员的关注。各地联手攻关,突破难点,取得显著成效。1982年,湘阴县农机局工程师刘铁山利用动力插秧机行走装置(包括动力部分在内),进行水田作业获得成功,在基地关公潭乡群建村培训 18名农机手,改型了13台耕整机。这是境内最早出现和改制投入使用的水田耕整机。市农机研究所科技人员,对“动插头”进行了改进,只需一人操作,分别拖拉专用的单铧犁或耙、蒲滚进行作业,也可进行旱地犁耙作业,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赞许。农民称它为“一头牛的价钱,三头牛的工效”。水田耕整机,是全市农机战线上开出的一朵灿烂的新花。
办好示范基地。从90年代初开始,市县区农机主管部门办好一个示范基地,搞好科技开发。市农机局党组带领科技人员,在岳阳县新墙镇清水村办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点,500亩水稻面积,于2000年7月6日,在这里举办了全市收割机表演比试会,市委副书记高克勤、市人大副主任刘石佑及各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副县长等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在观看机械收割、气流水线抛秧、玉米脱粒、机耕作业后,高克勤同志指出: “这次演示会充分显示了农机化的巨大威力和群众的迫切期望。今后要进一步发展农机化,发展先进生产力,为全市农业现代化作出新贡献。”在办示范点的基础上,各地还承担了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市农机局在1994—1997年期间连续4年承担了国家农业部项目,先后在湘阴、汨罗办示范点,探索优质稻谷高产高效农机化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成果二等奖、省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进入新世纪后,市农机局党组与屈原农机局一道,按照 “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水稻生产机械,建立岳阳市农机高新技术示范园。园区设在屈原区凤凰乡河泊潭村,占地800亩,于2003年7月25日举办了全市示范园演示会。市委副书记罗典苏、市人大副主任郭健康、市政协副主席王惠湘亲临实地参观。现场观看了美国产的激光平地仪进行水田耕耙平整、韩国产的高速插秧机进行标准化插秧、日本产的水稻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日本和我国台湾生产的烘干机进行谷物烘干、国产高性能喷雾机进行机械化植保等机械化作业,示范园初步实现了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加大推广力度。1999年7月10日,市人民政府为了加快农机推广力度,专门以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通知》,加快了农机化发展步伐。比如全市农机部门科技人员肩负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新路,主要表现就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超小型为主的新机型开发推广。有自行式和牵引式两种,它是集收割和脱粒于一体的收获机械,故称联合收割机。湘阴县濠河镇于1996年出现了购置收割机热潮,一个镇就添置25台,农机大户开始崛起。该镇兴隆村农机大户易新华夫妻俩人当年花1.8万元购一台小型收割机,第二年又拿出3.2万元添一台中型收割机,在全镇范围内与农户承包收割早、中、晚稻800多亩,一年增加收人314万元。二是以塑盘育秧为主的新农艺路线。育苗移栽是水稻的传统种植方式,1996年底市农机研究所党支部改变这种方式,建立起水稻育秧软盘生产基地。水稻软盘抛秧栽培,采用塑料软盘育秧、根部带有营养土块的秧苗、通过抛甩自由落入田间定植的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农民十分满意地说:“水稻软盘抛秧真正好,人在田埂走,秧在空中跑,插秧再不弯腰了。”近几年来,全市多方筹资110万元用于软盘生产,印发宣传资料4万多份,组织现场表演共240次,技术培养和训练4万多人,农机科技人员2460人下到乡村、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三是以集团承包为主的新经营模式。对机耕、灌溉、植保、收割、运输等农田作业,已实行农机技术集团承包,与农户签订有偿服务合同,深受农民们欢迎。服务田间地头。近几年,市县两级农机党组织加强以科技服务为先导的农机推广站,建立健全了“四级一户”的农机推广网络,技术服务进村人户,科技指导在田问地头,低偿为农民服务,科学技术人员成为了农民致富的 “财神爷”、“主心骨”。越来越多的农民自主购置农机,由小型机发展至中、大型机,由价廉、投资回收期短的低档农机发展至中、高档,科技含量高的机械,由满足自用农机发展至扩大作业项目,服务范围广的多台套机。据2002年统计,农户拥有农机原值已达28亿多元,占全市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总额的90%,使农机产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许多农机户成了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