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学子寻访江汽大师汪清:一腔热忱献维修 生产线上筑红光
(通讯员 吴简)“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劳模精神”是指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的精神,也是劳模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的体现。
当代劳模都具备哪一些优良品质?走进江淮汽车,近距离寻访技能大师汪清,切身感受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7月28日,带着使命和希冀,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学院赴安徽“礼赞百年·人品质探寻”红色精神实践团队于7月28日来到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制造公司,拜访了“全国劳动模范”汪清。作为一名机电维修工程师,汪清已有20年党龄,他始终满怀一腔热忱,用“艰苦奋斗、学习创新”的江汽独特的新红军精神,筑起维修战场上的耀眼红光。
去年 10 月,2020 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人选予以公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制造公司机电工程师汪清光荣入选了 2020 年全国劳动模范。谈起这一荣誉,工龄 27 年、党龄 20 年的老党员淳朴地说:“ 我很感谢所有人对于我工作的认可,对我而言这既惊喜又骄傲。”
超强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不但没有将汪清吓退,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回忆起 2000 年左右,工厂第一次批量应用机器人进行焊装工作时的经历,汪清表示,当时,面对那一本厚厚的全英文使用说明书,很多人都难以完全掌握。有一天,某个机器人焊接的零件总是不过关,却又查不出问题。面对供货商的不置可否和生产任务的双重压力,汪清守着一本说明书和一台机器人整整过了一个月。在将内容全部翻译完全掌握后,汪清终于确认是参数设置出了问题,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汪清坦言,汽车行业慢慢的变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江汽集团在行业内做出的成绩与贡献有目共睹,背后必然是无数以劳模为标准的同事默默奋斗的成果。江汽从始至终坚持沉下心搞钻研、铆足劲克难题的精神,也让他为单位、为集体而骄傲。当这一荣誉沉甸甸落在了自己的肩膀上,汪清暗暗告诫自己 “一线工人就要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 的初心。
在与汪大师的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汪清同是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出身。1994年,汪清从原江苏理工大学电气系自动化专业毕业,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回到家乡,通过招聘走进江淮汽车。在他看来,只有到了生产基地,自己的所学才能真正从理论变为实践。就这样,汪清扎根在了生产一线,一心一意学习维修技术。
“解决一个难题,可能耗时费力,格外辛苦,但也会给自己莫大的自信。随着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机电维修工程师也要从和机器打交道逐渐往信息打交道的方向兼容,可以说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 这样一种作业环境艰苦,要一直学习新知识、新仪器的工作,总被大家称为硬骨头,而这块硬骨头汪清啃了 27 年。
随着生产线实现大规模的机器自动化,公司紧缺机电维修技术人员。为缓解这一状况,2010年,江淮汽车“汪清机电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为了能教得会、教得好学员,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 汪清一头扎进教学中,和团队一起用了4年的时间,开发了一整套完善的“维修人才教育培训四步法”。
快速换模就是在汪清指导下,由他的徒弟们独立完成的发明改进。讲述时,汪清带着一脸的骄傲。汪清解释道:“汽车整车的制作的完整过程中,生产线上生产不一样的部件,需要人工更换不同的模具,这个更换的过程时间通常要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其实时间还可以缩短。未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工作室)组成了个小团队,自己试验研究出了自动换模的电子设备,把时间节省为15分钟。”一个个小小的突破,代表的是汪清十年如一日的坚定意志和学员们努力钻研的内心。
从刚入厂时毫无经验到独立承担生产线 年积累知识;从同时处理数条生产线机器故障到开设工作室培养一批又一批维修骨干,汪清用了 20 年强化应用;从修理单台机床到批量自动化设备,汪清用了近 30 年刻苦钻研;从江汽集团一名普通的汽车生产线机电维修员工走向全国劳动模范,汪清始终满怀一腔热忱,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令行禁止、学习创新的这一江汽独特的新红军精神,筑起抢修战场上的耀眼红光。
汪大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敬业、专注、精益求精和无私传承,正是对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最好诠释。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