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思政之“盐”溶入课程之“汤”
“DNA的复制过程可谓是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需要不一样的酶来完成催化工作。一旦有任何一个酶‘掉链子’,整个工程就可能前功尽弃。这就像我国的战‘疫’,只有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志愿者、居家民众携手合作,才能共同战胜疫情……”这是专业课《分子生物学》上的一幕。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李睿在网络课堂上,结合我国的抗疫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解疑难知识点。不少学生通过弹幕留言,“这样的确比较容易理解!”“在海外疫情日益严重之际,应当强调国际合作!”
如何破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让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华中师大通过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逐步探索形成具有教育元素、师范特点、信息化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一个茶杯的使用价值是喝水,它的价值无法变化。而雇佣制度下的劳动力,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创造的价值比自身价值更大……”前不久,一堂“读马列 学原著”公开课举行,校党委书记赵凌云为师生导读马列经典,通过一个茶杯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
“讲话幽默风趣,充满力量与感情!”“全面又深刻,醍醐灌顶!”活动不算学分、不考核、不强制,却人数爆满。全程网络直播中,有3万多名网友同时在线万,类似的留言不断刷屏。
为推动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联系专业学科教师。在校党委的带动下,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纷纷走上讲台,动员广大教师承担起课程思政的主体作用。
与此同时,学校立足五大学科课程门类的教学实际,进一步制定建设目标、内容,提供制度保障:社会科学类课程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专业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工程技术类课程要注重培育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
在此基础上,各学院充分的利用考核“指挥棒”,根据专业特点制定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将课程建设内容、成效等情况纳入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体系,既考出压力又考出动力,让专业课教师心甘情愿挑起“思政担”。
“如今,制度设计的‘乘数效应’正在不断凸显,一大批特色教学案例接续涌现,如《比较文学》课程教育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多媒体通信》课程引导学生培养‘工匠精神’。‘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理念,在桂子山上形成共识、深入人心。”该校校长郝芳华说。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不是在专业课程中剥出几节课讲授思政内容。两者的关系应当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要避免将德育内容生硬楔入专业课程的倾向……”
在第五届教学节的“大思政”教书育人论坛上,华中师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一同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时有教师分享课程改革方案,与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展开交流,一同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之路。
为解决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课程要求之间有的矛盾,学校一方面结合教书育人论坛、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本质;一方面建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启动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致力于建设一批特色专业课程,培养一批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
“在牡丹成为国花的过程中,究竟哪个群体起到最大作用?”围绕文学院徐敏老师提出的问题,《诗苑经典中的芳菲世界》课堂的学生,迅速依据观点组成“皇帝高官组”“文人组”“百姓组”“匠人组”“商人组”。经过激烈辩论,“匠人组”终于率先发现,“历史是所有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徐敏等人通过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一同研究修订教学大纲、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提炼中文课程育人元素等方式,将成功改革经验进行深入推广,使得该院全部课程已分级别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实际上,文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是该校教育学生的方式变化的缩影。目前,16门课程作为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建设项目率先开展立项,12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为支撑、人文通识课为补充的的“桂子山课程思政”同心圆日渐成熟成型。
“当水温高于53℃时,淀粉内部的高分子就会形成单分子,最终变成具有粘性的糊状溶液。饺子皮‘淀粉糊化’后会变得没有嚼劲,甚至会出现‘露馅’情况。因而,我们应该通过点水来减轻‘糊化’……”这是化学学院2018级学生张乐研的一份作业,包含煮饺子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等项目。
原来,任课教师佘能芳考虑到不少同学缺乏劳动意识,因此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要求每一个学生为父母烹饪一道菜肴,记录烹饪过程、效果和反馈,以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作业。
“这次同饺子大战两个小时,不禁感慨做饭太辛苦了。我在享受着青春,而爸妈在慢慢老去,我得赶紧长大。”“爸妈菜肴里包含着对我的爱,我要早日养活自己、孝敬爸妈。”提交作业时,不少学生主动附加了感想。
为确保课程思政更多贴近学生的思想,一大批像佘能芳这样的教师主动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互动探索、启发思索中获得思想教育内容。
在“大思政”教育体系的良田沃土上,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层次地融合发生了“化学反应”。庚子年初的疫情,更是成为全体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的一次合格检阅,莘莘学子在抗疫一线展现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教育学院学生牵头成立1349名志愿者组成的爱心助学团,为全国3000余名一线医护人员子女提供线上“一对一”免费辅导;心理学院学生加入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面向社会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咨询服务,筑起了一道齐心抗疫的心理防线……
“下一步,学校将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统领课程思政目标,深入构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相通的课程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不断强化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不断的提高育人功效、落实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该校党委书记赵凌云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梁伟 毛军刚)